什么是地役权
普法创造和谐,法治促进文明。本文介绍的是什么是地役权相关法律知识,也会对什么是地役权人有部分讲解,文章分析的比较浅显,仅供大家参考,更专业的法律分析请直接咨询本站律师。
本文法律分析概要:
- 1、地役权是什么意思?
- 2、请问什么叫地役权
- 3、地役权是什么意思?怎么理解~举个例子理解下地役权?
地役权是什么意思?
地役权是益物权的一种。我之前有作过了解,通俗来讲就是指因通行、取水、排水、铺设管线等需要,利用他人的不动产或者限制他人不动产的利用,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便利与效益的权利。
一、地役权的含义:
地役权是以他人不动产供自己不动产便利而使用的权利。
1、设立地役权的形式: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。
2、地役权登记效力:当事人要求登记的,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;未经登记,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。
3、地役权的期限: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,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剩余的期限。
4、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,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时,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、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。
二、地役权人的权利
1、使用供役地的权利
地役权是权利人为其土地的方便和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,因此,地役权的实现必须以使用供役地为条件。地役权人可以按照地役权设定合同约定的使用目的、范围和方法,行使其使用供役地的权利。
2、从事附属行为的权利
地役权人为实现其权利,可以在供役地上为必要的附属行为,例如地役权人为实现其取水权,需要从供役地上通行。对于此种通行,供役地人也应当允许。
3、设置附属设施的权利
地役权人为了实现其权利,可以在供役地上修建一些必要的附属设施。例如,为了取水可以在供役地上修建水泵等设施,为了通行可以在供役地上修建道路等。
此外,地役权是一种从属性权利,因此,地役权不能够被单独地转让。
请问什么叫地役权
地役权是指按照合同约定,利用他人的不动产,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。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,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。地役权的设立是为了是所有权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。
【法律依据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三百七十二条
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,利用他人的不动产,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。
前款所称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,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。
第三百七十五条
供役地权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,允许地役权人利用其不动产,不得妨害地役权人行使权利。
第三百七十六条
地役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,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。
地役权是什么意思?怎么理解~举个例子理解下地役权?
地役权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的使用或经营自己的土地的权利.地役权的发生须有两个不同归属的土地存在,为他人土地利用提供便利的土地称为供役地,而享有地役权的土地称为需役地.
用益物权的一种.指因通行、取水、排水等需要,通过签订合同,利用他人的不动产,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.如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,后想开西门,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.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,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,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通行.这时甲工厂即取得了“地役权”.
物权法规定: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,利用他人的不动产,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.而设立地役权,当事人是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的.
1、地役权发生在相邻土地关系中,因而是一种地产相邻权;
2、地役权不能离开需役地而独立存在,因而是一种从物权,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物权;
3、地役权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,因而是一种他物权和用益物权.
结语:法是道墙,惩恶护善良;法是张网,疏却不可枉;法是股气,刚柔能并济;法是座山,勇者善为攀;法是试金石,明辨曲与直。法制宣传日,携手宣传法!关于什么是地役权和什么是地役权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本文的法律观点仅供参考,实际运用要结合您的实际情况,法律案件影响因素很多,如有需要可以咨询本站律师,您描述大概案情,律师为您分析。
其他文章
- 股票dr开头是好是坏
- 2020年港股休市时间
- 净资产等于
- 基金类型
- 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
- 开户行信息是指哪些
- 新三板股票在哪里查询
- 工作复盘什么意思
- 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的区别
- 储能概念龙头股
- 股票300开头是什么板
- 工商银行可以给小孩办银行卡吗
- 什么是白马股
- 股票成交量的红绿柱代表什么
- 量比指标线在哪
- 二手房抵押贷款的流程
- 各大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
- 网上可以查个人征信吗
- 国证指数
- 七大国际储备货币
- 保险的免赔额是什么意思
- 普通人买国债在哪买
- 京东打白条什么意思
- 2020年美股熔断了几次
- 瑞祥商联卡使用范围
- 银行资金监管流程
- 存款偏离度监管要求
- 各银行贷款利率
-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是怎么算的
- 四大政策性金融机构